查看原文
其他

致萌新|那些南信大的故事,让小龙来告诉你(第三集)

微信大助理团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20-08-21

嘿!各位萌新

成为一名Nuister是不是很傲娇?

因为南信大是一所双一流建设高校

我们的大气科学全国排名第一

在这里,小龙还想告诉你

让你傲娇的不仅如此

我们还有很多的优秀值得一说


Part 1   建校之始,气象初探索


上个世纪60年代初,南京气象学院应运而生。随着基本建设初步完成、教学秩序逐步稳定,学校的科学研究工作也逐渐开展起来,一些教师参与了中央气象局、江苏省的重大科学研究工作,在“天气预报方法”、“青藏铁路气象科考”、“军事气象”以及“农业气象和农业气候”等方面的研究取得了重要成果。


1963年3月,我校朱和周教授、冯秀藻教授参加全国农业科学技术工作会议,受到毛泽东、刘少奇、朱德、周恩来、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1975年夏,部分师生在安徽开展人工消雹实验研究工作


1975年,张江援、李玉柱、冯雪华等三名我校学生参加珠峰科考


1975年5月,中国登山队第二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我校参与珠峰气象科学考察的李玉柱、冯雪华、张江援三位同学于1975年6月28日受到了邓小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Part 2   改革开放,科研新定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学校及时将工作重心调整转移到教学、科研上来,大力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努力将学校办成“教学科研双中心”。学校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在长期天气预报、季风、热带环流、山地气候、冰雹、雷达气象和短时预报、农业气候区划等方面取得较大进展。 


1981年开始,学校从国外引进了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仪器设备42台(套)、图书1945册,其中包括日本富士通公司的M-360R电子计算机、美国EEC公司的多普勒天气雷达系统、加拿大的人工气候箱以及小气候、云雾物理实验设备、电化教育和语言练习系统、微缩胶卷阅读机等设备。这些设备和图书在改善教学科研条件、提高科研水平、加强学科建设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M-360R大型计算机


多普勒天气雷达及雷达卫星资料接收系统


人工气候箱


教师们针对中国气象事业发展的实际需求,积极承担科研项目,开展科学研究工作。


1984年,冯秀藻教授(左二)主持《中国大百科全书·农业卷》农业气象部分审稿会(右一:翁笃鸣、右二:陶炳炎)


1984年冬,翁笃鸣教授(中)带领学生在大别山进行气候考察


1984年我校教师杨经负研制开发的数字气压表


王鹏飞教授(右)与北大谢义炳院士(左)研究气象史


《南京气象学院学报》于1978年9月份创办,1981年起在国内外公开发行


1980年10月,我校教师参加亚洲西太平洋地区气候学术会议,这是我国恢复在世界气象组织席位后在国内举办的第一次气象类国际学术会议


1978~1999年期间,学校共取得各类科研成果400多项,获国家、省部级奖励70多项,其中全国科学大会奖1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奖5项、省部级奖70多项。



Part 3  跨越发展,未来更可期


2000年2月,学校由隶属于中国气象局管理划转为中国气象局与江苏省共建、以江苏省管理为主。2004年5月更名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学校科研工作确定以“四高一专”为着力点,通过深化改革与机制创新,在科研平台、创新团队、项目经费、科研产出等方面取得丰硕成果。学校连续获得“省教育科研先进单位”、“省科技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2006年12月,学校召开首届科技创新大会,吹响了由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变的号角


学校获批气候与环境变化教育部首批国际联合实验室,先后建立了气象灾害预警预报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中国气象局气溶胶与云降水重点开放实验室、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院、气候变化与公共政策研究院等20多个省部级科研机构及十余家校企研究院。


2008年10月,我校“江苏省气象灾害重点实验室”获批为“气象灾害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立项建设。后根据教育部通知名称定为“气象灾害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2013年4月,我校“气象灾害预报预警与评估”协同创新中心被认定为江苏省首批立项建设的协同创新中心


2014年3月,我校“大气环境与装备技术”协同创新中心立项建设


2014年4月,首个由国内高校牵头独立自主研发的地球系统模式Nuist Model 1.0版在我校发布


2014年6月,“气候与环境变化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成为教育部首批获准立项建设的三个国际合作联合实验室之一


学校科研项目、经费稳步增长。到2017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重大专项经费位列全国高校71位。


2017年学校入选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和江苏省高水平大学建设高校,同年9月召开了学校第三次党代会,确立了至2030年要实现“一流特色高水平大学”的战略目标。学校坚定不移地走继承与发展之路,走传承与创新之路,坚守“特色兴校,人才强校”的办学理念,坚持“开放发展、协同发展、特色发展”的办学思路,学校综合实力不断提升 。



自然指数列内地高校57位

“地球与环境科学”全球34位



大气科学学科在教育部一级学科评估中

两次蝉联全国第一、获评A+等级



2018年7月,在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中,我校大气科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遥感技术3个学科排名位居全球前100,海洋科学、地球科学、数学、电力电子工程、通信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农学7个学科排名位居全球前500。



在2018年8月公布的

2018软科世界大学学术排名中

我校首次跻身世界500强



源源汩汩,静水流深

历经58年的励精图治和砥砺前行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取得了飞速的发展

如今在一流学科建设的道路上

我们仍将不忘初心,继续攀登


萌新们,你们即将成为南信大最新鲜的血液

这里还有更多故事等你倾听

有更多历史,等你来创造!


往期精彩

致萌新|那些南信大的故事,让小龙来告诉你(第二集)

萌新秀|嘘!这是我的《假期修炼手册》

致萌新|那些南信大的故事,让小龙慢慢告诉你(第一集)


整理:丁昕怡

内容来自校史馆、科技处

封面图:顾志恒

编辑:成欣璐

责编:陆舒婷

审核:方向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